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航拍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航拍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2015-05-07 09:28:18 点击数:

随着影视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和影视制作技术的迅猛发展,观众对影视拍摄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非常规视角拍摄手法的航拍技术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为了探寻航拍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方法,本文通过对飞行器,摄影机,被摄物体的空间分析,对航拍中出现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探讨,并以此为依据对航拍独特视觉效果的构成因素和航拍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特点进行探讨。从而为我们的实际拍摄做出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航拍 空间分析 运动方式 视觉效果 

 

 

 

The Analysis of Using Aerial Photography’s Pictures in the Film

 

Zhang Ao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ultiplication of Esthetic standard in the film and TV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TV and film,the audience ’s request of Photography is more higher.Using the Aerial photography in a unnormal way of photography is being gradually in our view .I want to tell you that the method of Aerial photography used in the film .Speaking of the flight vehicle, the camera,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object snaped, I will told you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special vision-effect for Aerial phot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ns in the Aerial photography .At last ,what we know from the article can help us do better in the Actual photography.

Keywords: Aerial photography Spatial analysis Motion Vision-effect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外文摘要 …………………………………………………………………………………Ⅱ

绪论 …………………………………………………………………………………………1

一、 航拍发展的历史…………………………………………………………………… 1

二、飞行系统的空间分析……………………………………………………………… 2

三、被摄物体的空间分析……………………………………………………………… 3

(一) 地面固定的被摄物

(二) 地面运动的被摄物

(三) 空中静止的被摄物

(四) 空中运动的被摄物

四、拍摄中运动方式的分解………………………………………………………………4

(一)拍摄地面固定的被摄物

(二)拍摄地面运动的被摄物

(三)拍摄空中静止的被摄物

(四)拍摄空中运动的被摄物

五、构成航拍镜头独特视觉效果的元素…………………………………………………5

(一)高度

(二)速度

(三)无法在地面实现的运动轨迹

六、航拍镜头在影片中的表现特点………………………………………………………7

(一)信息量巨大

(二)运动感强烈

(三)空间变化的连续性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后记 ………………………………………………………………………………………11

 

绪 论

航拍,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拍摄方式已广泛的运用于各种影视作品。他以独特的视角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航拍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以彻底解放的视角来面对事物,给观众提供了新的认知世界的视野和方式。在航拍画面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对航拍的认识也将进一步地加深。 

 

一、 航拍发展的历史

 

正如世界上的其它科技进步一样,航拍最早被运用与军事目的。1858年,在摄影术发明后不长的时间里,摄影的先驱者就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空中拍摄。法国人加斯帕尔-费利克斯•图尔纳肖恩(Gaspard-Felix Tournachon, 1820-1910),即摄影史上通常所说的纳达尔(Nadar)在80米高的空中拍摄了巴黎附近佩第特一个小村庄的照片,当时他在一个热气球上搭建了临时的黑帐篷作为暗室,并在上面完成了湿版的冲洗过程。但是这对那些专注于空中拍摄的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摄影家使用火棉胶或者一种叫做湿版的工艺方法,感光的湿版必须在未干之前就要显影。从在玻璃版上涂感光乳液、曝光然后显影必须在20分钟内娴熟地完成。不幸的是这张航空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已经失传了,纳达尔最初的志向是用这种新技术测绘整个法国的地图,他的想法遭到奚落和嘲笑。但是纳达尔继续着他的实验,并且在1868年从热气球上拍摄了巴黎的第一张空中照片。尽管纳达尔没能完成他测绘法国地图的宏愿,但是他的想法却引起了美国军队的注意,南北战争期间一些懂照相的人被军队雇佣,进行航空摄影来探明敌情。[1]

1860年,在纳达尔的首次尝试后不久,美国的詹姆士•华莱士•布莱克(James Wallace Black)在热气球上成功地拍摄了波士顿,这是目前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航拍照片。不久之后随着干版技术和照相机的改进,拍照变得相对轻松。1903年朱利叶斯•纽布罗尼(Julius Neubronne)发明了一种可以绑在鸽子胸前的照相机并且申请了专利。1906年艾伯特•莫尔(Albert Maul)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的火箭将照相机升到空中,然后再由降落伞载回地面。1906年一幅著名的照片描述了旧金山大地震后的情景,那是由乔治•劳伦斯(George Lawrence)用风筝将一台手工制作的全景照相机升到空中拍摄的。1909年威尔伯•赖特(Wilber Wright)在飞机上拍摄了最早的航拍照片,从空中鸟瞰一座叫做森托切利的意大利城镇。很快军队就发现了航空摄影在军事侦察上的价值,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影像留存下来,但是根据记载,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还是有很多从热气球上拍摄的照片。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拍的价值已经被普遍认识。1917年,伊斯曼柯达公司开发出航空照相机及航空摄影所用软片,广泛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彩色摄影技术、近红外摄影技术、彩红外摄影技术以及多波段摄影技术等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这是航空摄影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摄影术和载人飞行两大科技的碰撞之下,航空摄影诞生了。

二战之后随着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许多电影,纪录片也逐渐运用航空摄影。在这个时期,苏联这个国力强盛的国家延续战时纪录片的丰富资料和本国军事电影的传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动员国力、军力的便利条件,在众多反映卫国战争电影中,大量的使用航拍, 规模极其宏大的场面,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及。动员数万兵员数千装甲车辆的大会战,努力按照战役进行的历史进程演进,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历史场景,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时候的航拍侧重于表现拍摄事件的宏大,非常契合当时苏联大国宣传的倾向。那个年代国内许多影视作品也深受其影响。(例如《大决战》《开国大典》等)

进入90年代之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好莱坞为代表,许多专业的电影航拍设备被技术人员开发出来。飞机震动已经被克服,采用的飞行器也逐渐朝着小型直升机,无人直升机方向发展。无人直升机航拍所摄画面不仅仅是那种单一的鸟瞰镜头。复杂的运动,超低空飞行拍摄,给与了航拍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果说苏联战争片中航拍仅仅是表现气势的一种手段,那如今的航拍已真正参与到影片叙事中。在拍摄中超强的机动性能和所拍摄的平稳的画面可以说是真正的成为了会飞的镜头。为我们研究航拍镜头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运动是航拍镜头的一个本质特点。我们要分析航拍的运用,当然得先来分析航拍中的运动方式。飞行器和摄影机构成了一个飞行的系统。在拍摄中,飞行系统与被摄物在运动中产生了联系。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别于画面,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航拍中飞行系统与被摄物都是在同一空间中运动。要分析航拍的运动,首先应当飞行系统与被摄物进行空间分析和分类。

二、 飞行系统的空间分析

 

飞行系统是由飞机和摄影机组成。先来看飞机,我们以飞机的重心为一个空间坐标原点O',沿机头中轴线为X'轴,垂直水平面为Y'轴,垂直与X'Y'轴的水平线为Z'轴。这样飞机的空间坐标就确立了。(图1)同理,我们可以为摄影机确立一个空间坐标原点O'',X''轴,Y''轴和Z′'轴。(图2)当摄影机与飞机空间位置保持不变的时候,对与在拍摄中的飞机和摄影机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空间点O。

 

(图1) (图2)

 

三、 被摄物体的空间分析

(一)地面固定的被摄物

许多被拍摄对象都属于这一类。例如山川、河流、建筑。特别强调的是,当飞机处于高空中垂直向地面拍摄时,这时候所摄画面已经是平面构成,不属于本次研究的范畴。因为这时候所拍摄的画面已经不存在立体构成了。只有低空拍摄时固定与地面的被摄物体的空间坐标才有意义。所谓意义是指两者之间才发生关系。

(二)地面运动的被摄物

例如骑马的人,飞奔的汽车.一般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较多.例如在张继中执导的《新射雕英雄传》中,为了展现快速运动的蒙古骑兵,运用了航拍.这种镜头动感都很强,有很强的追逐感.所以也有很多汽车追逐戏采用航拍.而如今的汽车广告,航拍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空中静止的被摄物

这中情况比较少见,通常在拍摄高层建筑的顶端时,可以看作这种情况。例如灯塔的顶端,高楼顶层。

(四)空中运动的被摄物

飞行中的飞机,飘落中的羽毛,比较少见。

 

四、 拍摄中运动方式的分解

 

(一) 拍摄地面固定的被摄物

X轴上的运动。这有两种情况,当飞行方向沿X轴正向时,画面是离被摄物越来越近,物距越来越小,给观众的是接近被摄物的感觉,在心理上是贴近的;当沿X轴负向时,离被摄物越来越远,物距越来越大,心理上远离的;

Y轴上的运动。这是升降的运动,很少单独使用。这种运动体现了被摄主体高度上的落差。当然根据镜头的透视关系,整个镜头过程中会有景别上的较大变化;

Z 轴上的运动。这种方式很少见,对于固定地面的被拍摄对象,是扫视的感觉。画面速度感表现出色;

复合运动。这种方式类似与无机率的运动,比较随意。

 

(二) 拍摄地面运动的被摄物

基本的要素与上1相同,不同的是当被摄物运动方向与飞机运动方向相对时,这时候是一个相向运动。在这种情况汇下,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动速度是他们各自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同样当两者之间运动方向相同时,就是一个同向运动了。在这种情况中会出现被摄物与飞机相对静止的情况。例如当被摄物是一辆与航拍飞机同向同速度行驶的飞汽车时。这中状态中所拍摄画面的特点是被摄主体不运动,背景复杂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画面中主体是相对静止的,但空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益表现空间的变化,时间被压缩。

当然也有相对应的复合运动,这中情况主要表现被摄物的运动,即被摄物的空间变化,所拍摄的镜头动感比较强。

 

(三) 拍摄空中静止的被摄物 

这种情况很少见,主要要点同1。在拍摄这种被摄物时,飞机多采用弧形的飞行路线,对着被摄物进行环摄,并且弧线的半径逐渐变化,根据表现需要或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

 

(四) 拍摄空中运动的被摄物 

这是复杂的运动。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画面有无穷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哈里•波特》这部魔幻电影中, 影片的创作者们充分的运用了航拍和电脑特技相结合的办法,在画面中形象地营造出会飞的魔法笤帚,会送信的猫头鹰,在空中飞行的魔法汽车等等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场景。虽然这不是真正的实拍,仅仅用航拍拍摄这些画面的背景,但是所展现的视觉效果足以让观众震撼。

 

五﹑构成航拍镜头独特视觉效果的元素

(一) 高度

鸟瞰,意思是像飞鸟一样在空中俯视。早期的人类对从天空向下俯视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鸟瞰的角度只存在于神话和梦想中,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中天神都长有翅膀,那曾经是只属于造物者的视角,在人类没有发明飞行器之前,是一种奢望,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当我们仰望夜空的同时我们也正在看着历史——我们和亿万年前的原始人看的是同一片天空,其实人类更渴望像鸟一样观察自己栖息的大地。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天与地并非是对立的,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飞行器便是实现梦想的工具,是人类在天空临时的彼岸。有了飞行器这个最重要的载体,航空摄影已不再只是少数先驱者头脑中的理想或者科幻小说里的奇景。最先进的摄影设备总是一次次地被空间船带到太空中,这表明人类一直渴望更清晰地观察自己的星球,尽管它在整个宇宙中也许微不足道。科学给了人类很多方法去揭示事实的美丽,而艺术和科学的每一次碰撞都会产生奇异的火花。人类的感性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整个生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而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视觉文化的图像化则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摄影大师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1894-1985)在一生的摄影实践中是如此的迷恋从高空俯视的角度,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不是一个航空摄影师,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从高空俯视拍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曾多次登上艾菲尔铁塔拍摄巴黎,他说:“我喜欢高处的视角,当然如果你站在那个高度你会错过很多事情,但同时却在你和地平线之间出现了同样多的令人惊奇的事情。所以我一再地爬上教堂和高山的顶部。在高处,在一个合适的高度,景物对你来说既高又低,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平的,但充满了细节。”这种宏大的认知观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在古代中国绘画中比比皆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例,虽然当时绝无在高空体验鸟瞰的可能性,但画家还是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底完成了对芸芸众生的一次全景式的俯视。

所以说,高度是够成鸟瞰这种独特认知视角的最重要元素.我们可以用高度对航拍分类:低空航拍(几米至800米)、标准航拍(800米至2500米)、高空航拍(2500米以上).本文所着重讨论的为低空航拍.当飞行高度在2500米时,所拍摄的画面已经为平面构成为主了,这在动态影像的研究中意义不大.标准航拍在我们国内比较常用的.无论是记忆犹新的跨时代之作《话说长江》还是气势宏伟的《大京九》,记录片的创作者最为喜爱这种大全景式的拍摄,镜头表现极具宏观性.例如在《鸟瞰新重庆》中,拍摄人民大礼堂,和各大立交桥的时候,都从航空摄影宏观上考虑,满足了电视观众从宏观上观察重庆建设情况的心理要求.

 

(二) 速度

人对速度的感觉主要凭借参照物的衬托来确定,当飞机处于高空时(2500米以上),缺乏参照物,所以画面难以表现速度。举个例子,当你乘坐航空公司的班机,起飞时,你通过舷窗可以看见快速掠过的跑道和机场边的指挥塔,你可以判断出飞机是在高速运动。而当飞机爬升完毕,你向外望去,只看见一朵朵白云被飞机缓缓地抛在了身后。这时候,你无法真正判断飞机的飞行速度。所以只有当飞机在低空飞行时,人们才能通过地面作为参照物感受到速度。飞机作为一种飞行器,在低空飞行的时候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速度,所以航拍镜头一定是具备速度的。这也有特殊的例外,当直升飞机悬停在空中,这时候是固定镜头的拍摄了。我们可以在高塔拍摄相似的画面。所以说没有了速度也就不具备航拍镜头的独特视觉效果。

 

(三) 无法在地面实现的运动轨迹

这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如今航拍采用的都是极具机动性的飞机。特别是小型无人直升机,没有了人身的安全限制,飞行轨迹就如同行云流水,飘逸傲然。在许多空战电影,奇幻电影中都充分的运用了这一元素,达到了独特的视觉奇观。这种拍摄可以说完全是随心所欲的。举个例子2004年Kenzo 香水公司为“Flowers”香水设计的商业广告。 运用航拍和50毫米镜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图3,图4)飞机拍摄一位模特躺在长凳上面的特写,然后镜头拉开,展现她躺在一片由十五万朵红色罂粟组成的花地中央。镜头展现了小型直升机航拍所特有的灵活性和极大的拍摄范围, 随着镜头不断上升, 整个布宜诺斯爱利斯的城市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画面中。这种先贴近地面的远离,然后再爬升所构成的运动轨迹使得这个镜头的魅力得到展现。

(图3) 

(图4) 

六﹑航拍镜头在影片中的表现特点

(一) 信息量巨大

镜头能够“言之有物”,观众才可能观之有味,“言之有物”既来自于事件或画面内容本身,也受到镜头表现的影响。航拍镜头,其运动的特性对于空间层次的展示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广角镜头的使用,能够在荧幕上再现具有纵深感的空间,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所以大多数航拍镜头都能传递大量的信息。前面提到过的苏联卫国战争电影,动员数万士兵数千装甲车辆,运用航拍,再现当年的大会战,画面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二) 运动感强烈

电影是“动的艺术”(电视亦如此),作为艺术,它破天荒地似真的再现出现实中各种运动的物质及各种物质的运动,再现对象运动形态,,过程及运动的速度。法国电影理论家雷内•克莱尔强调说,电影是为记录运动而发明的。他甚至把 “运动”及对“运动”的再现看作是电影美学的核心。航拍镜头所产生的运动视觉效果,有的被直接反映到人类最隐蔽的核心大脑,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等于摄影直接参与了剧作。这样,运动镜头这一摄影造型手段就不仅停留在表层层面上,而成为造型语言,直接表达了某种思想和意念(这种思想和意念不是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的,也不是文字和语言能够表达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有可能存在并且表现非语言的思想,也就是那些最初在我们脑子里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更多地是靠色彩、构图等的表现,从而使电影的表现领域扩大。”航拍镜头当然具有这种功能。而且它不同于其他运动摄影方式的是,航拍镜头的动感更加流畅。这种“运动”与剧情内在运动结合便可以产生我们常谈论而却很少看到的那种东西:节奏。[1]

在目前的实际的航空拍摄中,我们往往不重视表现运动。因为在专题片的拍摄中,我们运用航拍的目的是在宏观上的展示,[2]这种镜头相对时间较长,节奏多为舒缓。而快速运动的航拍镜头更多的是运用于影片节奏的控制,画面运动感的表现。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发现航拍镜头所呈现出来的运动感也是受其他因素控制: 

 

1.相对运动方式

在拍摄中,当被摄物体与飞机同一方向,这时是一种特殊的跟随拍摄,运动感相对较弱:当被摄物体与飞机运动方向刚好相反时(相向运动),这时画面运动感表现强烈,节奏也很快。

2.相对运动速度

飞机与被摄物相对速度就越大,画面运动感越强,反之亦然。

 

3.镜头焦距

航拍是在飞行中(快速运动)的拍摄,镜头焦距越长,视角越窄小,因而所摄画面在电影银幕上所呈现出的运动节奏感,要远比用短焦镜头所摄画面运动节奏强烈。若是进行航拍追随拍摄,可以听过快速变换而模糊虚化的背景或前景来衬托出运动体的运动感和速度感。[3]

 

4.飞行高度

高度对所摄画面运动感的影响是:近地快,远地小。所以在节奏舒缓的专题片中,我们大量使用高空航拍,而在故事片,广告,MTV中使用比较多的低空航拍。

 

(三) 空间变化的连续性

航拍镜头在运动过程中展现空间全貌,空间连续完整。飞机的运动使有限的视域逐渐地展现出事实空间的全貌,这种展现空间全貌的方式所产生的魅力是蒙太奇剪辑绝对达不到的。在体育转播中使用航拍,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另外,航拍镜头能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也就是说航拍镜头可以用于转场。在许多电影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例如在《史密斯夫妇》中,有一场戏:女主人公接受了一项任务,在沙漠中袭击车队。影片先出现的是沙漠中飞驰的车队,在汽车中悠闲自得的暗杀目标。画面突然飞速掠过沙漠,落幅是女主人公手拿高倍望远镜在观看。这样,两个空间被真实自然的连接起来,冲击的视觉效果也突出了影片中的矛盾冲突。航拍镜头类似于长镜头的表现特点,越来越受到电影导演的青睐,相信在未来的影片中会频频出现这种手法。

 

结 论

航拍,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熟悉的拍摄方法。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不断地加深对它的了解。在对被摄物体的空间分析之后,我们能将航拍的运动方式都归纳到各种拍摄情况中,或者将它分解。我们了解到高度,速度和无法在地面实现的运动轨迹是构成航拍独特视觉效果的因素。巨大的信息量,强烈的运动感和对空间的展现连续性是航拍镜头在影片中的表现特点。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航拍在向着超低空,无人飞行器方向发展,为我们的荧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沙占祥. 摄影镜头的使用技巧.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10

2. 郑国恩. 影视摄影构图学.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

3.沈荣达. 电视航空摄影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5

4.叶芝. 中国摄影网 http://www.cphoto.com.cn/emag/2004-12/p21.htm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生态东街与天成路交汇 净月峯匯 6-106  联系电话:15104314491  QQ:99697839  版权所有:提诺影视

网站技术支持:提诺影视   吉ICP备2021009944号

吉林航拍,长春航拍,东北航拍,长春房地产航拍,长春360全景制作,长春720全景制作,长春房地产全景,长春微电影,长春微剧拍摄,电影电视剧航拍,长春大型航拍活动,吉林专业航拍公司,吉林省无人机,旅游景区航拍,长春无人机,东北三省专业航拍,白城市航拍,松原市航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航拍,四平市航拍,辽源市航拍,梅河口市航拍,通化市航拍,白山市航拍,沈阳航拍,大连航拍,黑龙江航拍,哈尔滨航拍,电力巡线,交通监控,新闻赛事直播,追踪犯罪,边境巡逻,海洋监测